7月6日晴空萬里,經過了兩天的前期準備,計量技術工程學院“紅色實踐”暑期活動分隊開始了前往紹興的社會實踐。
按照行程安排,下了火車,小分隊就來到了魯迅路上的魯迅故居。由于是旅游淡季,游客并不多。據工作人員介紹魯迅故居原為周家新臺門的一部分,是魯迅先生的誕生地,也是他青少年時代生活、學習工作的地方,魯迅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故鄉度過的。1981 年新臺門易主后,大部分房屋被改建,但魯迅家主要建筑幸得保存。現室內按原狀陳列,不少家什系當年原物.故居給我們的印象是樸素典雅,和其它游客一樣,我們充滿了崇敬之情.
第二站是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祖居在紹興市區保佑橋河沿即今勞動路東路。周恩來生前多次說“我是紹興人”,稱紹興為自己的故鄉。1939年3月,周恩來回故鄉紹興, 宣傳抗日統一戰線主張,書寫抗日題詞,并祭掃祖墓、填寫祭簿。八十年代,紹興人民政府對百歲堂進行整修,基本恢復原貌。1998年3月,周恩來誕辰100周年之際百歲堂再次全面擴建,并在祖居對面新辟廣場,正中塑有周恩來全身銅像,以供后人瞻仰集會舉行紀念活動所用。墻面上幾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努力學習,精益求精”,學習學習,再學習,一直周恩來對青年的希望.
最后一站是秋瑾故居。秋瑾故居位于紹興市區塔山南麓和暢堂,此處原為明代東閣大學士朱賡別墅。屋宇分五進,坐北朝南,依山而筑,漸次升高,規模不大而具大家氣象,結構不繁而見氣韻流動,大門門楣之上,懸掛一方匾額,曰:“秋瑾故居”,系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題寫。秋瑾故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了解秋瑾少女時代在這里習文練武,1906年春自日本歸國后至1907年7月被捕前,一直在這里從事革命活動。和前兩個參觀地一樣,他們的成長沒有太多的奇特之處,但是你又可以從中發現什么,偉人的成功有其必然性。
勤奮,好學,嚴謹,求實是他們功成名就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我們這次實踐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