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應人文學院中國哲學研究所邀請,中南大學哲學系劉立夫教授在格致南樓216教室為師生作了題為“‘天人合一’不能歸約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學術報告。報告由人文學院副院長何兆泉主持,學科教師、研究生及傳統文化愛好者到場聆聽了報告。
劉立夫教授首先介紹了“天人合一”的基本內涵,指出將天人合一思想說成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或者“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很難讓人信服。他對“天”“人”關系做了四點歸納,一是天人相類,或天人相副、天人同構;二是天人一體;三是天人同性,即天地之性亦人之性,盡性則可以知天;四是天人同理,“天道”即“人道”。又從儒、釋、道三家來進一步說明“天”“人”合一的關系,雖然“天人合一”的理論也涉及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但這種關系是以政治、倫理和精神境界為本位,其核心不是處理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哲學理論。
其次,劉立夫對“天人合一”與西方深層生態倫理學的接軌及其誤讀做了分析。認為西方生態學家把“天人合一”融入生態倫理學,視為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古代先驅,或稱為“傳統的東亞深層生態學”,只是對“天人合一”的字面理解,缺乏對其原初含義的深究,從而產生了一種文字或文化的“嫁接”甚至“誤讀”,而很多中國學者出于這樣那樣的使用目的迎合西方學者,沒有澄清他們對“天人合一”的片面理解,把嚴肅的學術問題當作了政治和商業的工具,進一步的加劇了這種誤讀。
最后,劉立夫對“未來的世界將是東方文化的世紀”這一說法進行了分析。指出過高地估價深層生態倫理學,認定“未來的世界將是東方文化的世紀”,與流行的西方文化主流傳統一樣,有文化決定論的嫌疑,缺乏辨證和多元的文化發展觀念。
在交流互動環節,劉立夫教授回答了何兆泉、學科教師和學生的提問。熱烈的學術互動對開闊學生思維方式、活躍學術氛圍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