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浙江教育報》刊登我校教師蘭婷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立至今已40周年。40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更加完善,思政課教學質量逐步提升,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顯著增強。中國計量大學緊抓“老本行”,積極培育多種特色學科,積極探索具有計量特色的思政育人實效提升的路徑,不斷把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新高度。
一、打造計量文化鏈,豐富思政育人資源
深耕計量文化,豐富育人資源。學校打造校園、場館、課堂“三位一體”的計量文化鏈,為隱性思政教育和顯性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環境。分布校園的權、日晷、方升等計量器物,張衡路、沈括路、嘉量大會堂等以計量人物和器物命名的道路樓宇,彰顯了計量文化內涵。主要展示傳統計量文化和紅色計量文化的學校計量博物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分別獲批全國計量文化和科普資源創新基地、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并成為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教育的思政課現場教學基地,教學人數累計達20萬人次。將計量價值觀念有機融入思政課堂,讓學生了解計量在黨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校園、場館、課堂“三位一體”的計量文化鏈,豐富了思政育人資源,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熏陶,增強文化自信。
二、小課堂連大課堂,拓寬思政教學陣地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學校充分發揮浙江紅色根脈地域特色和計量行業特色,拓寬思政課教學陣地。采用“思政理論課實踐+暑期社會實踐+思想品德行為實踐”的聯動方式,讓學生全員全過程參與實踐教學活動,激活社會大課堂,匯聚全社會育人“大能量”。建立部門聯席機制,將“紅色計量”作品展演、“德馨杯”演講比賽等教學品牌與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暑期社會實踐相結合,構建多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多方聯動將新時代計量人故事、紅色計量故事、退役士兵成長故事等融入思政課堂,讓學生在真人實事中體會真情、感悟真理。通過平凡人講勞動故事暨大中小學同上一堂勞動大課等活動,積極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與共建單位共享南湖革命紀念館、陳望道故居、淳安下姜村、泰順司前鎮等80多個實踐教學基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悟思想偉力,掌握思想理論。
三、創新方法促參與,增強思政育人體驗
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推動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相結合。積極以小組研學、情景展示、課題研討、課堂辯論等方式組織課堂教學,依托“學習強國”平臺、“互聯網+”網絡課程、大學生講思政課、思政微課、思政黨課、戰“疫”思政課、思政星課堂、課前8分鐘演講等開展立體多元的實踐教學,使學生從聆聽者變為講述者,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體驗感悟黨的創新理論,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展廳新增LED電子交互設備、大型光影問答系統——志同道合尋理想、“紅色計量助萬家”等互動裝置,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展覽體驗。體驗式教學方式貫穿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增強思政育人實效。
四、夯實特色提質量,提升思政育人實效
思政課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學校確立了馬克思主義與計量歷史文化、黨建質量與標準化、紅色計量等特色研究方向,開設“中國計量史”“世界計量史”“計量歷史文化專題研究”等通識性特色課程,計量文化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以數字賦能計量文化傳播,打造具有科技感和未來感的紅色計量展廳空間。自主研發紅色互聯程序,收錄紅色計量地標、故事、場景等全國紅色資源15622個,總瀏覽量5萬余人次。舉辦計量文化作品展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蹈史詩《千秋計量》在北京、杭州等地演出多場,影響廣泛。通過紅色計量展陳、紅色計量小程序等形式,讓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感受計量文化的魅力和價值,使學生在提升理論能力的同時,增強思想文化等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思政育人實效。
鏈接:http://www.zjjyb.cn/html/2024-05/10/content_51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