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在明德樓A213會議室召開了“實施質量工程,提升評估成果”專題學習會。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組織部、宣傳部、紀委、學工部、教務處、研究生部、高教所等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黨委書記姚盛德主持。
會議學習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07〕29號)和全省高等教育工作會議精神。
會議首先由黨委書記姚盛德傳達了浙江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與會人員圍繞如何結合學校的實際,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浙江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教育部1號文件和2號文件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實施質量工程,深化教學改革;如何正確對待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結論,對照評估標準,深入查找問題,研究整改措施,切實整改提高,提升評估成果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發言。副校長侯宇作了主題發言。
姚盛德書記指出,面對評估優秀的結論,首先是值得慶賀。在歷時四年的迎評過程中,我們對照評估標準,抓改革、抓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們把評估當成一個機遇,切實提升了學校的形象和社會認可度;我們用“跳兩跳,摘得到”這一明確的目標引領和凝聚了師生員工,認真謀劃、堅定不移、堅持不懈;我們依靠教職員工,充分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大家齊心協力、自覺行動。在迎評過程中努力構建和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軟環境。與此同時,我們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對照評估標準,我們還有需要繼續努力的方面。面對評估優秀的結論,面對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我們的任務更重、更艱巨。因此,我們既要登高望遠,又要腳踏實地。一方面,我們要認真實踐“三立理念”,站在“優秀”的平臺上系統思考今后的工作,切實落實整改措施,有效提升評建工作的成果。從現在開始要著力于做好現代科技學院評估和研究生教學評估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量院的每一個人,在每一時間和每件事情上,都要努力地踏實工作、追求結果,提高工作的自覺性。
林建忠校長指出,提高教育質量是高等學校的使命和責任。在學校保證基本辦學條件、保證教學投入的前提下,教師要增加投入、潛心研究,學校要嚴明獎懲制度,要引導學生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上來。他強調,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質量觀。一是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向,樹立知識、能力、素質相統一的質量觀;二是樹立以大眾化教育為基礎的質量觀;三是質量要具體化、標志化。要認真研究培養方案,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著力培育國家級精品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和培養國家級教學名師。
大家認識到,評估獲得優秀的成績,全校師生歡欣鼓舞,這對提升我校的社會聲望有積極的作用。評估優秀是我們多年積累的結果,是自我加壓的結果,是不懈創建的結果,是勇于競爭的結果。我們要進一步增強自信心,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成果。要抓住這個機遇,繼續加強對師生員工的愛校榮校教育,加強有中國計量學院特色的校園精神建設。
與會人員指出,自去年11月26日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以來,學校認真學習貫徹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有關文件,進一步理順學校、學院、系(所)三級教學體系,加強制度和機制建設,加強教師的業績考核,加強課程建設和教務管理隊伍建設,整改工作扎實推進。
與會人員認為,實施“質量工程”、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既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舉措,也是高等學校發展的自我需求。提高教學質量是艱巨、復雜和長期的過程,因此,所采取的措施也要強有力和持之以恒。從領導到教師,都要形成共識,使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各自的自覺行動。
一是增強質量意識和質量觀念。大家認為,教學質量工程是“生命線工程”,要把質量工程始終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來抓。一要開展教育思想的討論,用先進的教學觀念和正確的教學理念來武裝教師隊伍和領導干部隊伍,提高對教育教學目標的認識,提高對本崗位工作的認識;二要加強對教學運行狀態的監管。
二是深化教學改革。大家認為,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激發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教學主體的積極性。一要從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出發,從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上,進一步地系統優化和系統設計;二要加強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養、考核和激勵,建立課堂教學教師責任制,在職稱評審中增強教學導向,推行助課制、導師制和選師制,適時推出按大類招生制度,引導教師增加教學精力的投入;三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行學分績點制,促進學風建設。
三是培養標志性成果。大家認為,高質量需要標志化的成果來體現。一要努力培育和形成特色專業、特色課程和特色團隊;二要在學科建設上增加標志性成果。
大家指出, 2009年我校要接受研究生教學質量的評估,我們要“以評促建”,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做好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準備工作,加強研究生教育教學規章制度建設,切實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