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博士師導師廖可斌教授應邀來到我?!凹瘟恐v壇”講學,為我校師生生動、深刻地講述了關于塑造當代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問題。
廖可斌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特別是對明代文學的研究有著深厚的造詣和成果,為中國明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文學學會會長等。曾多次去香港、臺灣和美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訪問和參加學術會議。
廖可斌教授以《我們應該塑造怎樣的民族文化性格》為題展開講座。廖教授從大量生動事例和歷史事件的講述中切入演講主題,指明塑造當代中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重要性。他指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性格,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包括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為人處事的風格等。對內它表征著一個民族的特性,影響制約著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為人處事的風格等;對外則體現一個民族的風貌,影響其他民族對它的印象,影響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全球化的今天,思考我們應塑造什么樣的民族文化性格非常重要。廖教授認為,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我們是需要重新反省和重新認識的。
廖教授告訴我們,世界上的源頭文化大致分三種類型,即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現在分別以中亞文化、中國文化、歐美文化為代表。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游牧文化的特點是重血性,弊端是有可能趨于野性;農耕文化的特點是重德性,弊端是有可能趨于奴性;商業文化的特點是重理性,弊端是有可能趨于物性。
在重點闡述了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得與失后,廖可斌教授提出了自己對于建設新型中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觀點。他認為,理想的策略是:努力保持重德性的傳統,高度注意去掉奴性;大力加強理性,而盡可能避免物性;有意識地保留血性,而對野性保持警覺。他指出,構建新時代的積極健康的中華文明和民族性格,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精彩的講座數次被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打斷。講座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走上講臺,向廖可斌教授請教學問,廖教授耐心地為同學們一一作答。一位學生還詢問了廖教授的郵箱,希望今后能夠在學習和研究中得到廖教授的指導,廖教授同樣欣然接受,體現了大家風范和非凡氣度。
據悉,此次講座為“嘉量講壇”第十一講,講座由黨委宣傳部和團委共同主辦,人文社科學院協辦。



附件下載: 我們應塑造什么樣的民族文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