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至13日,中國—中東歐國家標準化科技創新交流活動在浙江省義烏幸福湖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主辦,中國計量大學承辦,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義烏市科技局、義烏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計量大學中東歐研究院、浙江-捷克布拉格絲路學院共同協辦。活動以“標準創新助推高質量發展:生物制造產業標準化發展的任務與挑戰”為主題,旨在通過標準化促進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動中東歐國家在計量領域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強調加強技術規范和標準的聯合研究與互認,進一步深化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科技創新協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助力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國際科技創新共同體。


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主任高翔、中國計量大學副校長王迪釗,義烏市委常委、副市長高晉,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鄭裕國分別致辭。來自15個國家的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150余名代表出席,共同圍繞標準化科技創新的前沿議題展開討論。開幕式由中國計量大學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陳永強教授主持。

高翔在致辭中對活動的順利舉辦表示衷心祝賀,并向承辦單位和協辦單位的辛勤付出表達誠摯感謝。他指出,標準化領域的科技創新已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標準化領域的國際合作對于推動全球統一技術規范、質量要求和安全標準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能夠促進技術成果的互認與共享,從而提升全球產業鏈的效率與協同水平。針對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生物制造和標準化領域的合作,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強交流,增進互信,推動彼此對現有生物制造相關標準的互認和統一;二是啟動生物智造標準國際聯盟,聯合產學研各界共同推進生物制造這個戰略產業的標準研制,以標準創新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共同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在生物制造和標準化等相關領域的教育合作,通過聯合科研項目、學生交流和人才培養計劃,幫助雙方在技術和人力資源方面實現互補和提升,培養一批既懂技術又懂標準的復合型人才,進一步推動技術的創新與產業的發展。

王迪釗向各位參會的專家、學者以及所有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他指出,本次會議搭建了一個匯聚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生物制造與標準化領域頂尖學者和科技創新者的國際平臺,旨在通過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球生物制造領域標準化的進程,促進科技創新在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與共享。此次承辦“中國—中東歐國家標準化科技創新交流活動”,是我校積極響應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深化國際合作的一項重要舉措,期望通過這次會議,進一步推動我國在生物制造和標準化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也為中東歐國家的科研成果提供一個交流與展示的平臺。

高晉代表義烏市委市政府對本次活動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對各位專家學者、行業精英的到來表示誠摯歡迎,對主辦此次會議的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中國計量大學,特別是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謝。他強調,創新和開放始終是義烏發展的底色,義烏將繼續致力于打造更多創新合作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加強與世界各國科技交流合作。本次會議聚焦生物制造標準化這一重要主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積極實踐。 高晉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會議,進一步加強各方在生物制造標準化領域的交流與協作,推動知識與技術的廣泛共享,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對接,為應對糧食與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貢獻智慧與力量,同時為實現更強勁、更可持續的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鄭裕國教授表示,“中國—中東歐國家標準化科技創新交流活動”的舉辦,聚焦生物制造與標準化科技創新領域的前沿與交叉問題,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他指出,本次會議匯聚了來自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生物制造及標準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家圍繞這一主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討合作路徑與創新實踐。在義烏召開的此次會議,將成為推動生物制造標準化領域發展的新起點,有望促進雙方在技術、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共享與互補,推動生物制造領域標準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共識與實踐。鄭裕國表示,希望通過與會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夠在生物制造的標準化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為全球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活動期間,舉行了生物智造標準國際聯盟啟動儀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標準化科技創新已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和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作為當今科技前沿的熱點領域之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制造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與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此背景下,生物智造標準國際聯盟的成立,標志著以標準化科技助力產業發展的新探索,將為生物制造領域的技術轉化與產業應用提供有力支撐。


此次交流活動設有三場報告會,分別由葉子弘教授、宓現強教授和王寶俊教授主持,邀請了ISO/TC 321主席宋明順、ISO/TC 215/SC 1主席Bron Kisler、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宓現強教授、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圖茲拉大學Midhat Ja?i? 教授、浙江大學王寶俊教授、ISO/TC 34/SC 3秘書長Servet Atayeter博士、中國農業大學鄭浩教授、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大學Aleksandra Tepi? Horecki教授、浙江工業大學鄭仁朝教授、斯里蘭卡標準化協會系統認證司副主任Nirmala De Zoysa女士、英國利茲大學柯李晶教授、ISO/TC 276國內對口負責人王曉龍高級工程師、全國標準樣品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徐大軍高級工程師、蘇州大學楊浩教授、湘湖實驗室石愛琴研究員、ISO/TC 34/SC 16和ISO/TC 276/WG 4召集人Hiroki Nakae博士等16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作主題報告。報告內容涵蓋標準引領新型生產力發展的機理,臨床研究與基因組學信息的未來,微全流控芯片的變革性醫學技術,健康營養的標準化需求,合成生物系統設計與創新應用,生物技術標準化及其在農業、食品和醫藥領域的應用前景與迫切需求等。專家們重點分析了如何構建標準體系以促進合成生物學技術在生物制造產業的推廣應用,特別是在功能性食品、生物傳感等領域的最新應用、技術進展、商業化路徑及標準化需求,同時就生物制造技術的產業化政策、法規及標準化策略展開深入討論,從技術創新、標準監管和產業合作等方面提出戰略性建議,旨在為推動全球生物制造產業的協同創新、跨國合作與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路徑。

生物制造與標準化是當前全球科研界和產業界高度關注的關鍵領域,對提升國際科研合作水平、促進產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具有深遠影響。本次中國—中東歐國家標準化科技創新交流活動,匯聚了來自中東歐國家與中國在生物制造與標準化領域的頂尖學者與科技創新者,肩負著促進區域科技合作與創新、推動標準互認與統一、深化人才交流與合作的使命。此次活動不僅是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應對全球性挑戰、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生物制造標準化進程,為構建開放、共享、可持續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注入了新動力。